有一说一,市场环境保护确实没法和人家比。
楚才浩也更坚定了去外国捞钱的主意,按照能量守恒定律,失去的就要从别的地方找回来,甭管捞多捞少,薅到外国老的羊毛,就算胜利………
————
柳茜菲满脸兴奋得走进来,对正在整理海外报表的楚才浩说:“老公,时代周刊的人过来找你,说你们之前已经约好了?”
楚才浩头都没抬,回道:“我知道了。”
柳茜菲通知后自动离开,跑去为客人冲茶。
来者身材高大,带着眼镜,中分发型,年约40岁左右,他见面后,面色激动,赶紧走上前,对楚才浩狠狠得握了握手,递出了手中的名片,用变扭的中文自我介绍道:“楚先生你好,我叫吴海,现任时代周刊主编一职。”
从这位男士的手中接过了名片,楚才浩翻到了正面。
在“Time”这个具有标志性的单词下面,印着他的名字——吴海。
“原来是吴先生,快请坐!”楚才浩招呼道,心想:看来时代的蛮有诚意额嘛,特意派来一名华裔过来采访。
《时代》创立于1923年,是半个世纪多以前最先出现的新闻周刊之一,无论是在北美还是国际上都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力。
正如《时代》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它对各个领域的报道,都不是专门写给该领域的专家看的,而是写个所有希望通过《时代》这扇窗口了解世界的读者。
时代周刊又分有亚洲,欧洲,拉美,澳洲,美国本土等版本,分别是迎合不同地区读者的口味。
而这次来采访的是美国本土版本,也就是俗称的国际版。
两人寒暄了几句
柳茜菲端茶进来,笑道:“请喝茶。”
“谢谢。”
吴海乱七八糟的胡扯一通,什么仰慕楚才浩的才华,什么《楚才浩诗集》《万历十五年》让他眼界大开,什么给华人争光。
直到侃了快半个多钟头,才开始做起今天的采访。
在得到楚才浩同意之后,打开录音笔,吴海问出了第一个问题。
“米国大多数公众对你的了解大多数来源于《万历十五年》,但你其实再此之前就相继出版过许多书籍,你认为你现在已经是文学大师了吗?”
第一个问题问的就很尖锐,是或者不是都不是很好回答,楚才浩也是认真地想了一会儿之后,才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我认为在当今这个社会里边,大师的帽子满天飞,很多大师实际上是有的人自封,有的人是被别人封为大师,有的人是生前就是大师,有的则是死后,所以我觉得这个大师实际上无所谓,你认为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关键是你要有真东西,只要有了好作品,什么都可以不说了,是吧!”
吴海笑了笑,用认真的口吻,说道:“虽然这么说,但在我心目中您已经是大师级别的了!”
听到这个回答之后,一旁的柳茜菲不禁地弯了弯嘴角。
“谢谢!”楚才浩同样回了一个笑容。
“那么下一个问题!”吴海翻了翻手中的采访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