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军进行后方总动员的时候,清廷上下也在为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军需疲于奔命。
陕西,江西,湖北,福建等地都经过了几十年的天灾人祸,地方生产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而江南地区的生产力虽然保存较好,但远离战场。
而且,以清廷现如今的地方治理能力和中央财税水平,国家财政根本无法为西南大战可持续地筹集足够的军费。
于是乎,就地取粮,就地征役就成了清廷摊派到各州县的政治任务,如果对应的官员无法完成,便会失去官职,这也使得这些地区的压榨几乎达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
毕竟,不到迫不得已的地步,地方乡绅们和官员们是一体的。很多时候,不是地方没有粮食,而是普通百姓没有粮食。
只是,即便如此,在清军几十万大军的兵威之下,这些地区的百姓也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力。
而明清双方为了突然增加的大军和行动,各使尽浑身解数之后,双方的注意力再度回归到了最终的大决战之上。
屯齐接到命令之后,带着少数兵马从武昌城北面突围而出,然后替代岳乐,领兵驻扎在吉安府,和移驻永安的陈泰遥相呼应。岳乐则已经带着少数亲卫北上,接应南下的最后一支八旗主力。
军情司在这些地方的潜伏时间并不久,一开始很难打开局面,但随着大西军不断取得局部胜利,许多绿营将领都已经动摇,开始为自己谋划后路。
也正是有了这些突破,潜伏在敌后的军情司终于开始获得了有效的情报,岳乐,屯齐,陈泰等清军主力的部署,都或多或少泄露了不少的信息。
不过,大部分人对战场局势还只是观望态度。毕竟,就是双方主将们对战局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更别说是这些将军们了。大西军掌握的清军情报还是很少,只能为作战计划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农兵抵达武昌城城外营地之后,孙可望随即安排白文选从中抽调精锐士兵补充大战开始以来兵力损失,然后便是贺九仪部,马宝部,最后剩下的五千余农兵精锐则编成两个战兵营,由孙可望指定一个总兵都督指挥。
这些精锐农兵全都是按照殿前军战兵营的标准装备,由部队里的老兵一对一负责训练,目的就是要让他们以最快速度融入大军,恢复各部的战斗力。
其实,当他们听到这个安排的时候,便已经知道了摄政王殿下是要把他们永远变成战兵了。但军令如山,并没有人敢违抗。
而剩下的农兵则没有上面那些精锐们的待遇了,他们虽然也领到了新的装备,但无论是盔甲兵器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如战兵。
这也是无奈之举,孙可望如此竭尽全力,最终也只是能够在武昌府集结七万精锐大军,其中真正的作战部队,不足六万。
而在农兵和民夫中挑选出来,作为补充辅兵的,则是三万余,还有数万手无寸铁的民夫杂役辅助作战。
“国主,军情司传回消息了,清军主力已经抵达长江北岸,岳乐似乎打算让大军在九江以东的某个渡口渡河,然后汇聚在江西作为机动兵马的数千八旗兵之后,再西进武昌府。”
中军大帐内,任僎拱手拢袖汇报道:“按照军情司目前收集到的情报,西进的清军仅是八旗,最终的总兵力,可能接近五万,包衣兵还有数万。绿营兵似乎被分散在了各地,并没有调遣的痕迹。”
“那支清廷专门训练出来对付咱们的火枪兵呢?”孙可望想了想,问道。